文章来源:医械汇
物流巨头布局医药第三方物流
8月11日,陕西药监局公开发函称,同意陕西京东医药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申请第三方药品物流备案资质。这也是继32家企业成为京东物流医药合伙人之后,京东医药物流版图的进一步扩大。而在京东之前,2020年6月,顺丰也宣布获得首个药品第三方物流“告知承诺公示制”资质。此外,邮政、“三通一达”等物流巨头都已先后下场,争夺医药流通市场。大鳄频现之下,医药第三方物流风涌云动。那么,变革步伐紧跟医药的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又会何去何从?
不容忽视的超千亿市场
传统医械流通领域,流通企业除了承担物流配送的角色,更重要的功能在于开展医疗器械的批发、分销。从整体来看,医疗器械物流的市场增长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与医疗器械销售规模“亦步亦趋”。据Eshare医械汇测算,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6341亿元,同比增长19.55%。预计在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0767亿元。2017年,医械物流市场规模超过400亿,预计2023年,医疗器械物流市场规模或超千亿。
虽然我国医疗器械起步较晚,整体规模不如药品,但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远超药品。且纵观我国,目前药械消费比率大约是1:0.25,而在发达国家医疗健康市场中,药品和器械的消费占比保持在1:1左右,潜在的空间也给医疗器械物流市场预留巨大的想象力,医疗器械物流市场将持续扩大。
市场催化和政策变革下应运而生
近几年,行业政策组合拳(GSP核查、集中采购、两票制)拳拳到位,加速了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资源和渠道的整合,集中化、专业化的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势必催生且加快“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进程。
对于医疗器械上游生产企业来说,他们在研发阶段已有不小的投入,如果要搭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对于他们来说实则费时、费财、费力。秉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物流交至第三方医疗器械物流服务商手中。
对于医疗器械下游渠道来说,各级医院占据绝大部分,201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0万个,其中医院数达3.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5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9万个。随着物流的完善,原有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将会得到改善。
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和不断扩容,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发展迅速,它是市场需求,也是变革产物和趋势。医械物流上下游客户群体都离不开好的医疗器械配送业务,医疗器械物流已成为业界的新生态,并逐步发展壮大。
市场发展并不成熟,有待改善
过去,医疗器械储运并无GSP规范和统一服务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低,致使市场一度处于非合规状态。大部分流通企业仍处于自身完善合规体系的阶段,尽管都看到第三方物流的趋势,但无论是仓储网络的覆盖程度,配送、数据处理能力,资金实力都成为阻碍行业内企业朝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因素;入局者和市场需求不匹配,行业呈现狼多肉少的局面。
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人才团队,对医疗行业的不了解,行业差异形成的专业壁垒,不同的物流运作模式、配送需求都明显制约了在现代物流巨头进入医疗器械领域的步伐。
第三方物流的企业需要具备的优势
1、资质与合规
业内人士认为:第三方物流资质很多省内还没放开,从放开的省份来看,仓储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获得资质。换言之,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必须要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储运中心,如仓库、冷库、运输车队、现代化信息系统、专业的物流服务团队等。谁先符合要求,拿到资质,自然就掌握先机优势。
2、专业信息化管理
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是千亿级的赛道,面对这片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化管理是打通上下游“任督二脉”的武器。依托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在医疗器械上下游之间的无缝连接。信息化管理在第三方物流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紧跟技术的发展,才能迅猛崛起!
3、管理体系及专业团队
A. 科学的管理手段和专业的医疗供应链管理体系,符合医疗行业的物流运作模式,才能满足日益复杂多变的需求,同时也能为企业在成本控制、风险防范、资源整合和助力决策等方面带来的更多价值,从而在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行业内形成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B. 专业的管理及服务团队,具有一定的医疗背景,同时非常了解药监的合规要求,以及终端需求,降低交付产品与患者所需设备不匹配的概率,从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